当前位置: 增长学人首页 > 文章详情

【醍醐灌顶】营销面试中最容易掉坑的三大问题,以及如何得体地回答?

2022-08-01 方四一 方四一增长专栏

方四一 de主页

方四一增长专栏

总篇数3 8 关注4

造访TA的主页
1 0 3.6K字 约10分钟

在招聘过程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,在营销人士应聘过程中,也有一些其貌不扬却容易掉坑的问题,本期方四一就精选了3个有代表性的问题来为大家解析。

01

如果用户在某个论坛上对我们的产品发表了负面评论,你会如何处理?

出现频率:★★★★★

掉坑风险:★★★★★

面试官视角:

在互联网时代,消费者即媒体,众口悠悠,吐槽自由,表达随心,监测和处理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企业的日常,也是营销人的必修课。

抛出这个问题,面试官一是想观察你对危机的反应和应对策略,一个人在应急状况下的表现,往往更能折射出他的素质、能力和真实内心。

二是还可能借机隐秘地对你进行价值观评估,不同的应对方式本质上也代表了不同的价值取向,你的言行会不经意地暴露出你本质上是哪一类人,他会评估你的价值观与公司是否兼容。

最近引爆互联网舆论的张小泉菜刀事件,消费者使用菜刀拍蒜时刀断了于是在网上吐槽引发围观,但公司客服对此的解释是他们家菜刀原本就不能拍蒜,颠覆三观一次方;继而,公司某高管的荒谬言论被扒“中国人用刀方法是错的,米其林厨师不这样切”更是引起一片哗然,颠覆三观N次方。你看,从基层客服到顶层高管,他们的行为方式出奇一致——出了问题后首先想到的是摘清自己,充满傲慢,应对笨拙,这也充分折射出了这家企业的价值观底色。但与这家400年老字号的企业不同,很多公司的价值观其实并不是这样的,更不想招进这样的员工。

【醍醐灌顶】营销面试中最容易掉坑的三大问题,以及如(图1)

掉坑回答:

“立即联系论坛网站删除负面评论,或者联系到发贴的人,想方设法让他撤下帖子,消除影响。”

“立即报警!”(狗不理包子因消费者在网上说包子又贵又难吃时的处理方式)

等等。

得体回答:

上面第一种回答,这样的种做法属于条件反射式的,这样的回答也几乎人人都可脱口而出都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。这个回答层次显然是比较低幼的。再说,删帖就一定有效吗?他可以在这儿发,不也能在别的地儿发吗?

更得体的回答是:“首先我会尽快做一个判断,发贴的人是恶意诋毁,还是真实消费者发泄内心的不满。如果是前者,我会组织一些客观的评论进行舆论对冲,提供清晰的事实和证据,来达到以正视听的目的。”如果能谈出这一层表明你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有着自己清晰的逻辑,而不是一听到出负面马上就下意识地跳起来高喊“删!”你的冷静和睿智开始彰显。同时,它也表明你脑子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“动机”,从动机层面来分析和对待消费者的行为,是一种更有价值的思维,行动起来也更加有效。

营销领域特别需要能够洞察消费者动机的人,永远都需要!

然后你继续说:“如果是消费者发泄不满,我通常会在第一时间联系到他,和他积极沟通,了解他不满的原因(还是动机),采取适宜的措施来消除他的不满情绪,只要我的做法得到了他的认可,他一般都会善意地投桃报李,比如主动删除自己的帖子。”

说到这里,你要刻意停顿一下,“这让我突然想起自己亲自处理过的一个案子,那次是这样的……”有条不紊而又简洁地描述一下案发经过和你处理的过程,注意,加进“亲自”这个副词很有必要,它不经意地强调了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和经验,你其实是在说自己是个“经过事儿的”人。

企业更喜欢经受过摔打、风雨洗礼的人,因为企业本身天天都在经受无情的摔打,让你来企业,是希望你能共同扛起这顿顿的摔打。

上面的回答保你得高分,当然,如果还能补充一句“我会把处理过程写成一个简报,给相关部门的同事参考,让大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,不断提升用户体验。”那你的得分还能再冲上一个小高峰。企业运营出现问题后,一定是需要闭环的,而这句话表明你是一个逻辑严密、思虑周全、追求向好、充满团队协作精神的人。不要你这样的21世纪好员工,那还要谁呢?

02

你过去在营销方面有没有失败的经历?如果有,说来听听?

出现频率:★★★★★

掉坑风险:★★★★★

面试官视角:

他既然问的是“失败的经历”,那表明他关心的重点并不是失败这个事实,而是希望听到你对事件的复盘,以及面对失败的态度、感悟。

掉坑回答:

“嗯,失败经历这方面,我暂时还没有碰到呢。”

“失败经历的确有过……但那个案子失败了,主要是因为领导不重视,没有给予足够的资源,别的部门也不太配合……”

等等。

得体回答:

上面第一种回答,这属于典型的一下子就“把天聊死了”的情形,你让面试官怎么接?

呃,呃,先替你们默默尴尬3秒钟。

【醍醐灌顶】营销面试中最容易掉坑的三大问题,以及如(图2)

说到这里有人就开始杠了,我真没有失败的经历,难道也非得编一个讨好他不成?

倒也不是这个意思。营销的特性就是充满了不确定性,即便是在别处成功的做法,换个环境也未必就一定还会成功,需要不断实验、试错。面试官通常很难相信,你是世界上那个一直都很成功的幸运儿,而比较倾向认为你可能属于那种不愿正视和坦承失败的类型,所以,说自己没有失败过,绝不是一个好回答。

退一万步讲,自己即便真的没失败过,团队中其他人失败过吗,其它部门有失败过吗,一定是有的,“说起来我还蛮幸运,我直接操盘的项目目前还没有遇到过明显的失败,不过我们团队中曾经有一个失败的例子让我至今记忆犹新,因为这事儿就发生在我们团队,所以我特别关注,还特意去了解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,怎么说呢,就如同我亲身经历一样。那件事是这样的……”

这就自然而然地接上了茬儿,它的巧妙在于天儿不会被你聊死,同时,还让面试官感到你是一个有心之人,心里装事儿,对周围保持机敏。仍然还是未失败过这个事实,但被你这样一场景重置后,聊出了别样一番天地。

上面的第二种回答,他很可能会得出你不太会是一个善于内省的人,出了问题首先是为自己开脱归咎别人,不敢承担责任这样的印象。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里,分析过程、总结经验、剖析启示,属加分项;谈责任归属、论谁对谁错,是减分项。

03

如果我们公司的产品和XXX放在你面前,你更愿意卖谁家的?

出现频率:★★★★★

掉坑风险:★★★★★

面试官视角:

这是一个既考验智商又考验情商的问题,而且非常的“不怀好意”,表面上“星垂平野阔”,暗地里却“月涌大江流”,一不小心就会跌入波涛汹涌的深渊。当然,问题里的“XXX”一般指的都是竞品。他很可能是想借机考察你:

(1)对本公司及竞品的了解程度

(2)对竞争策略的理解与运用

(3)与人沟通的艺术

掉坑回答:

“我当然会卖贵公司的这款啦 ,因为咱们这款比XXX强太多,这也是我为什么来应聘的原因,我就是很喜欢公司的产品。”马屁人人爱,关键要会拍;拍得太浅薄,易得尴尬癌。

【醍醐灌顶】营销面试中最容易掉坑的三大问题,以及如(图3)【醍醐灌顶】营销面试中最容易掉坑的三大问题,以及如(图4)

“嗯,这个问题我不能草率的回答,我需要进行详细的调研、数据分析后才能下结论。”……呃,你看似在想表现出自己的稳重,而且又圆滑地回避掉了这个问题,你内心可能还在沾沾自喜吧,但兄弟,这是抖机灵的场合吗?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吧。

得体回答:

首先,我假设你对该公司和其主要竞品是有深入了解的。你问,那如果真不太了解呢?废什么话,你就不该来!

题目里的两种产品相比,有且只有五种情形:

A)明显好于。比如奔驰之于奔奔。

B)略好于

C)难分伯仲

D)略劣于

E)明显劣于。比如奥托之于奥迪。

当然,最常见的是BCD三种,A和E基本上是不会出现的。所以,不管什么情形一上来就违心讨好面试官,大概率会被认为太虚滑,用此人要小心。注意,这个时候面试官想听到的,是一种称之为既真实又舒服的答案。前者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为基础,后者需要良好的沟通艺术才能呈现。

如果要得体地回答这个问题,作者推荐两种基本的结构(或称之为句式),即:

(1)“我会选咱们公司这款,因为……”这适用于B情形。

(2)“还真挺难选,嗯,我会选咱们公司这款,但我建议……”这适用于C和D情形。

在上述两种句式中,最终的结果还是选择了该公司的产品,路径无非是直进或者曲进的区别。注意,立场一定要鲜明,政治一定要正确。你是来这个公司面试的,就是来搞这款产品的,就是来和XXX之流竞争的,尽管暂时还略逊于它们,但你一定要展现你的高度自信。你的这种自信,这种选择,无疑都会让面试官感到舒服。另外,推荐使用“咱们公司”而不是“贵公司”这种词汇,因为这更容易拉进距离,达到一种不经意洗脑的效果,让他的潜意识里已恍然把你当成他们的一员来对待了。

当然,你还应当借机展现你的能力。也就是要能在上面的省略号处填上恰当的内容,比如对该公司产品特性及核心价值的挖掘、竞争优势的提炼、以及如何与竞品进行竞争的有效策略,等等这样的一些关键内容。

好了,由于篇幅有限,本期方四一老师精选了三个常见的面试问题来为你做以上解析,希望能帮到你。

SMEI小编还为你准备了方四一老师提到的“如何对产品特性及核心价值进行挖掘、与竞品竞争”这一主题下10个容易答错的问题,这些问题无论是在面试,还是在工作中,都会经常遇到。你可以测一测,自己都能答对吗?测试完成后会看到精彩解析。

惊喜来了:同时,小编还会在8月5日进行抽奖,对中奖者赠送方四一老师参与编著的《User Growth Body Of Knowledge》(中文版名称为《用户增长知识体系指南》),UGBOK为全球首部用户增长知识体系的权威指南,获奖名单将在最近一期的公众号中公布。

【醍醐灌顶】营销面试中最容易掉坑的三大问题,以及如(图5)

获得测试页面及解析的方法:关注公众号“SMEI官方”后,在对话框输入“价值10”关键词即可自动获取。


知识分享符合SMEI协会精神,但为尊重创作者,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网址{援引自本站法律声明}

总篇数3 字数8.1K 8 5 5 文章收藏4 专栏关注4

本文标签: 增长团队与文化
编辑推荐

换一换

推荐专栏

换一换

热门文章

换一换

免责声明

本站发表或转载的所有文章出于免费学习研究目的。本站不对其内容的正确与否及观点立场承担责任。 若发现有文章或图片侵害了您或他人的合法权益,欢迎投诉,我们将及时核实并按有关规定处理。

投诉邮箱:service@smei.net

斯脉教育科技(北京)有限公司 2016-2022

京ICP备16016874号-1

评论0 1 举报此文章
0收藏 0转发 1 0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