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对堆积如山的简历,HR平均每15秒钟要过掉一份,因此你的简历能否在15秒内打动他,这将决定是给你继续加戏呢,还是发盒饭了。
要跨过这15秒的生死线,你其实只需要懂这2种思维。
01
用户思维
就是把HR当成用户,投简历的过程就是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。用户要喝水,我们得递瓶子,要吃饭,得递饭碗。
从用户思维出发,坚决要避免的是简历海投,坚决要突出的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。
• 海投
简历海投的性质,本身就是违背用户需求的。一种产品不可能满足所有不同类型的用户,一份简历也不可能包打天下。即便是名称相同的岗位,在不同的公司,实际的工作内容和岗位要求很大可能也是不一样的。
广种,必然薄收;深耕,才是王道。
HR对简历的相关性都分外敏感,他们就是吃这碗饭的,眼光一扫便能感知这份简历的“性状”与“成色”,他们的时间都很宝贵,海投简历通常者在浪费他们的时间,虽谈不上“杀无赦”但也万不可能有垂青。还有一件事提醒你,你一定要知道,当HR在看简历的时候旁边一定是放着垃圾桶的……兄弟对不住了啊,咱们就此别过。
• 核心竞争力
简言之,核心竞争力就是你的独特价值。
核心竞争力是针对岗位而言的,它与你的个人能力或特长存在交集,但并不会完全重叠。当我们谈论核心竞争力的时候,指的是在同时应聘某一岗位的人中,你的竞争优势是什么?脱离开岗位谈核心竞争力是没有意义的。
比如说你既会唱歌跳舞,又懂程序开发,烧菜还很拿手。那如果应聘的是文工团岗,则可选第一项来打造核心竞争力;如果应聘产品研发则选第二项,如果应聘后厨则选第三项。因此,在简历上呈现什么不呈现什么,重点展现哪些,是很讲究的,是要与应聘岗位重点相关的。
道理听起来简单明了,但很多人在写简历的时候仍然会犯低级错误,把这些全亮出来,画蛇添足不说,反让你的形象变得面目模糊,缺乏鲜明,简历的权重立马下降。
正确姿势是两步:一是分析职责,二是聚焦打透。
通常岗位职责描述中的前3项是核心职责,将其中的关键词抽取出来。然后,聚焦于此,击穿打透。充分展露这方面的能力、经验、成果,让你的简历充满了溢处纸边的契合性,以及力透纸背的竞争力。
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?具体来说,可以从下面“AIDA模型”四个环节的环环相扣和层层递进而实现。
02
转化思维
转化(Conversion)指的是通过有效方法,推动目标对象完成所期待的行动的过程。
这里介绍一个非常古老而经典的转化模型,即AIDA,它指的是注意(Attention)、兴趣(Interest)、欲望(Desire)、行动(Action)。有多古老呢,一百多年了吧;有多经典呢,现在还在广泛使用呢,说它经典,还因为它讲清楚了用户心智与行为的发展路径。
通过四个环节的层层递进,从而有效推动转化的成功。在简历场景中,转化就是HR决定通知你面试。
我们先从第一个环节说起。
• 吸引注意
吸引注意,根本途径就是基于人的“五感”来设计,只有人的感官受到刺激,才会向目标释放注意力。
别具一格的设计(尤其是第一页),考究的排版,清晰的结构,经过适当修饰的头像,等等,会让简历充满质感,会通过感官向HR传达出舒适愉悦的感觉,才能吸引他的注意力;而那种大路货简历、流水账似的描述、冗长而不得要领的堆砌、粗陋的排版,等等,就会让他感到烦闷、不快,他的注意力会下意识躲避。
所以简历的“扮相”其实是一件蛮重要的事儿,《中国青年报》在一项调查中,86.4%的受访者认为打扮一下简历的外表是有帮助的,其中20.6%的受访者认为“很有帮助”。当然,过度包装甚至弄虚作假,作者是明确反对的。
比如下面这样的简历,目光一接触便会产生舒适愉悦的感觉:
关注公众号@SMEI-CHINA-OFFICE并回复“简历”即可获得作者亲自从900多套简历中,精心挑选的48套,可在Word中接编辑使用。
吸引注意这个环节要达到的目标是,让HR在心里说“这一份可以详细看看,先留下。”
• 激发兴趣
吸引注意还主要是感官层面的(即感官层面的生理性刺激而引发的表层感受),而激发兴趣则是要进一步吸引他。
要进一步吸引他,让他的注意力在你简历上做更长时间的留存,光感官吸引就hold不住了,要平滑切换到内在价值的吸引上。否则,即便光鲜夺目的外表,也只能攫取HR非常短暂的新鲜感和注意力,当他意识到没有内在价值时,注意力仍然会闪退。正如《红楼梦》中说的“生得一副好皮囊,腹内原来草莽”。
而最根本的,就是要让他觉得“人岗匹配性”强。
实现的具体方法在上面已经讲到了,就是强化你(具体是你的知识、能力、经验、成果)与该岗位需求的相关性。
激发兴趣这个环节要达到的目标是,让HR在心里说“这一位感觉挺不错,我喜欢。”
• 唤起欲望
在喜欢的基础上,要进一步让HR产生出想要、甚至渴望的情绪。
如何做到呢?其实就是讲好你的职业故事。上面谈到的要“高相关”,讲的是方向上不要跑偏;讲好职业故事,其实就是对你的知识、能力、经验、成果的具体阐述,侧重点是如何让HR相信你所说的。也就是让他深信你具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、有过类似的项目经验、能够解决好他们关心的问题,常用的技巧有:
1)使用数字,大脑对数字信息的接受和传递更为敏感,能使抽象的能力描述变得清晰可信。例如,“具备卓越的文案撰写能力”就比较空泛,如果改成“为218位客户写过广告文案,平均满意度为96.6%”,这就更加可信;
2)描述关键细节,例如,职责要求有“做好网站获客优化”这一条,那么可以这样描述自己负责或参与的某个项目“有一次,产品着陆页转化率总是上不来,大家都认为是改版后的新设计有问题,但我借助热图分析工具,详细对比了4个渠道的流量在着陆页上的表现,以及30日内的用户行为数据,发现某个渠道的流量存在舞弊行为,经进一步深入分析得到证实,采取措施后转化率得到好转,也避免了数十万元广告费的浪费。”
3)点睛一句,就是通过一句精干的话来强调一下自己的独特价值,给自己贴上一个鲜明的标签,在HR心智中做出更深一步的价值植入和催眠,提醒他在心智中再次确认你的独特价值。相当于品牌定位中的“定位语”,比如“怕上火,喝王老吉”,“困了累了喝红牛”,“饿了别叫妈 叫饿了么”等等。点睛一句通常用在“自我评价”或“自荐信”栏目,前面通过职业故事已经充分展现了自己的能力和优势,但毕竟相对冗长和散碎,因而此处再来一句画龙点睛,例如,“我被大家称为公司第一‘种草官’,的确,我一直在软文这方面深耕细作,追求极致,每篇都有出奇效果。”
4)提供证据,比如要证明自己的写作能力强,可以写上“详见我的自媒体公众号XXX”;要证明自己的设计能力卓越,可以写上“某App的UI设计”“某设计平台上的作品集”;要证明自己某项技能突出,可以写上“获得XX机构的认证证书”。在简历上不用附上厚厚的证明材料(面试时要准备好),但可以指明证据位置,尽管HR不一定真的去看,但无疑会增强他的信赖感。
这里多说一句,权威的第三方机构颁发的认证证书、获奖证书,是很好的证据材料,是典型的“他人之证”,比“自证”更加可信。当然,一定是要有影响力的权威机构,比如在财务领域,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、CFA协会颁发的证书;在网站分析领域,Google颁发的证书;在营销与增长领域,SMEI国际协会颁发的证书;在office操作领域,微软颁发的证书;等等。某宝上花几百元买来的证书就千万不要往简历上放了,否则脸不要被啪啪的打得太响!
尤其是即将迈入职场的大学生或职场新人,由于在项目经历方面必然乏善可陈,因而考取一张权威的职业技能证书,对求职非常有帮助。学历只能证明你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,而企业需要的是在某一方面能真正做好事情的人,因而职业技能证书就很好的弥合了这个缝隙。尤其是当别的同学都有某一方面的职业证书而你没有时,其实是非常吃亏的,在同等条件下,HR当然是更愿意选择有证书的,对于他来说等于多上了一份保险,降低了失败风险——毕竟如果招来的不是合适的人,老板也是会怀疑他的专业能力的。
回到正题,唤起欲望这个环节要达到的目标是,让HR在心里说“这一位优先考虑,我想要。”
• 促成行动
通过让HR留下、让他喜欢、让他想要这三次“心智进攻”,气氛已经渲染到位,HR已经把你排在了非常优先的位置,接下来一般就是联系你面试了,即产生你期待的行动。
如果是增长场景中的转化,这个环节应当主要化解用户的使用受挫、交易受挫、心理障碍、拖延习惯等四种阻碍,本质上既是进攻也是防御。而在简历场景中,这个环节相对简单,这里只谈两点要注意的:
1)要保持联系通畅,如果在特定的时间联系你不方便,那一定要写清楚,否则当HR电话打过来时你拒了,那么这就造成行动的障碍了,很可能错失机会;
2)如果经历上有令人困惑的地方,要主动交待清楚,比如疫情期间的工作经历不连续,可以在简历中主动载明“由于疫情原因,原来的公司暂停营业了,因此在这6个月的时间里,我报了3门数据分析方面的课程,系统性的学习了数据分析,这对于应聘当前岗位来说特别有价值。”如果不说,HR心里难免犯嘀咕或疑虑,但如果主动说了,而且是这种积极向上的安排,那么HR就会变疑虑为赞赏。
促成行动这个环节要达到的目标是,让HR在心里说“我要马上联系他。”
03
小结
用户思维、转化思维,是用户增长领域里非常重要的两种思维,前者是弄清楚用户(HR)到底要什么,后者是如何层层深入地让用户(HR)认可自己;前者的本质是洞察,后者的本质是说服;前者是把握方向,后者是建立信任。而它们又相互依存——只有清晰的洞察,才能更有效地说服。
求职、跳槽的过程,也是自己不断迭代和增长的过程,无论是工作还是人生,掌握一些关键的增长思维,就会在不同的状况下,都保持着正确的前进姿势。
要系统地学习用户增长知识,可关注“增长学人”网站,这是一个专门的增长学习社区,全是精华内容。
知识分享符合SMEI协会精神,但为尊重创作者,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网址{援引自本站法律声明}
换一换
换一换
免责声明
本站发表或转载的所有文章出于免费学习研究目的。本站不对其内容的正确与否及观点立场承担责任。 若发现有文章或图片侵害了您或他人的合法权益,欢迎投诉,我们将及时核实并按有关规定处理。
投诉邮箱:service@smei.net